欢迎预览盛世玉满堂中文网站! 天猫商城|设为主页
首页>玉石文化

中国古代玉器的历史

分享到:
作者:发表时间:2010-07-30

5000年前的地球上,正孕育着人类最早的文明:古埃及人用金字塔表达对太阳的崇拜,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建造了理想中的空中花园,而在古老的中国,先人们在玉石上留下了最初的图腾。

到了距今5500年的时候,玉器的发展似乎突然爆发了,人们发现,在北方的红山文化、南方的良渚文化、中间有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,竟然都在普遍地使用玉。

红山文化出土了100多件玉器,包括工具、礼仪、饰物、动物和人物等五大类。红山玉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似,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,把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,古朴苍劲,极具神韵。

最具代表性、最珍贵的就是一个钩形的玉龙,它用整块墨绿色的软玉雕成,长26厘米,身体蜷曲呈“C”字形,全身上下光素无纹,通体磨光,看上去如蟒似蛇、生气凛然,这种无足、无爪、无角、无鳞、无鳍的特点,符合早期龙的形象。但是细看它的头部,却令人不解:玉龙鼻子扁平,嘴巴前伸,眼睛上翘,很像野猪的头。

经证实,C形玉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的形象,它也因此被称为“中华第一龙”。

良渚文化出现的时间略晚于红山文化,距今大约5300年至4200年,是散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36000平方公里范围的史前文化遗址,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南方出现的一支重要文化。

1986年,考古专家在浙江余杭反山的古墓进行挖掘,发现了在史籍中有过记载的良渚文化的玉琮

玉琮是良渚玉器中最典型的代表。玉琮几乎都是内圆外方的柱形体,琮体分若干节,上大下小,以四角为中心雕刻的兽面像,立体感强烈。

在中国古老的宇宙观中,一直有“天圆地方”的说法。玉琮的圆,应该也是象征天,方则象征地,内圆外方上大下小,正好是天与地的几何图形标志,象征着天地的贯穿。而玉琮上雕刻的神兽,便是沟通天地的使者,看起来玉琮是良渚人祭祀天地的宗教法器。

我国有几个产玉区,分别是新疆的和田、辽宁的岫岩、河南的独山、陕西的蓝田。其中,品种最多、质量最好、产量最大的玉石就是新疆的和田玉。但是,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里,我们并没有发现和田玉的身影,和田玉是什么时候从遥远的西域来到中原的呢?

和田玉来自昆仑山。它产生于5亿年前的寒武纪,在距今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,昆仑山隆起,因地球岩石演变形成的软玉矿带被抬升到海拔4000以上,随着岁月沧桑,风化剥蚀,一些玉石崩落山涧,随着河流来到了和田,长年被水冲刷,磨掉了原有的瑕疵,留下来的精华便是最好的玉。“冰清玉洁”的和田软玉由此成为玉石中最美丽、最珍贵的极品。

1976年,河南安阳发掘出了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,古墓一出土,立刻轰动了中外,因为这是惟一一座没有被盗掘过的商代王室墓,学术价值非常高。墓室里的陪葬品异常丰富,其中第一次发现了来自新疆的和田玉

千里之外的和田玉是怎么来到中原的呢?专家立刻想到了史书记载中的一场战争。中国王朝始建于夏,商代是奴隶社会最兴盛的时期,史书记载,在商代最繁盛的武丁时期,商王武丁曾经和一个叫“鬼方”的北方民族进行了长达3年的战争。现在,这个地方就是陕西的北部、内蒙古、蒙古共和国和贝加尔湖一带。贝加尔湖、和田、妇好墓的玉器联系到一起,专家触摸到了战争的缘起。战争就是为了取玉,因为是宝贝,鬼方不进献或者进献得少,所以用大商王朝3年时间把“鬼方”打垮了。

5000多年前的红山玉龙到妇好墓的和田美玉,2000多年的光阴,伴随着文明的出现发展,玉器也从巫玉时代迈入了王玉时期,玉龙也走下了祭祀的神坛,逐渐演变成帝王身份的象征。

1956年冬天,在黄河下游的三门峡市,考古工作者在一处古代墓葬群发现了大型礼乐器、各种兵器和车马杂器。复原后的玉器随葬品让人感到炫目: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,由374件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连缀而成,这不是普通的装饰品,而是一种特殊身份的标志与象征,是儒家思想中“君子”的化身

大约2000年前的西周是中国古代用玉制度初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,并最早赋予玉以道德内涵,玉的光润温暖常被用来形君子的温良品德。贵族都要佩戴玉饰,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道德,玉器的使用也逐渐有了等级区别。

东周以后,诸侯争雄,战争频繁,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,但是分裂的政治格局并没有阻碍玉文化的发展,相反却促进了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,在这一时期,玉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。

在河北省保定满城县城西南约1.5公里处,有一座形似靠椅的小山丘,名叫陵山。1968年,就是在这里,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穴。而正是在这里,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宝物———一套保存完好的“金缕玉衣”。这套完整的金缕玉衣,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,堪称国宝。考古人员测算了一下,刘胜的玉衣用了2498片岫玉,约1100金丝。而制作玉衣的过程非常复杂,据推算,制作这样一件玉衣,要花费一个玉工10余年的工夫。

汉代的葬玉之风达到顶峰,其琢玉之精美,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。

在葬玉习俗达到顶峰之后,随着政权的崩溃和新的文化上的冲击,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开始走向低谷,并在其后的变革中逐渐摆脱了神秘色彩,而最终向世俗化发展了。

隋唐以后,玉器的礼制功能消失,代之以鲜明的装饰性和欣赏性,它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,而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。玉器的题材出现了大量的人物、花鸟以及飞天等宗教内容,并且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生活用品。

兽首玛瑙杯,唐代玉制品中的绝美之作,玉匠充分利用玉材的俏色,将玛瑙的各种颜色和纹理巧妙布局,造就了这个充满异域风格的艺术珍品,这种兽首造型在中国古玉中极其罕见,是唐代中西方文明交流融会的产物。

宋代厚古之风盛行,达官显贵争相收藏古玉,因而玉器的发展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分支,这就是仿古玉。除了在材料和造型风格上仿制之外,仿制古玉的沁色是最为关键的技术。

沁色是指玉器埋入土中,经过一定的年代,受土壤和其他物质的作用而产生的颜色上的变化。当时的古人非常看中浸色,譬如说一种浸色代表什么,两种浸色代表什么,如果有五种浸色的话,所谓叫“玉得五色彩,胜得十万金”,用来形容它非常珍贵。

根据史料记载,宋代的古董商们已经会用一些植物的燃料来染色制造伪浸,而且陆续发明出很多的技法,这些手段五花八门,秘而不宣,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。

在经历数千年的积淀后,中国玉文化终于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。

这时候玉器皿大量出现,题材广泛,精品荟萃。明清时期,制玉业成为上流社会需求巨大的产业,大批的能工巧匠把中国玉器推向创新性和完美性的鼎盛时期。

扬州,自古就是中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,在相当长的时期内,“和田玉,扬州工”代表着中国玉器的最高水准。

山子,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扬州玉工开创的玉雕品种,它将自然界的山水、人物、亭阁浓缩在玉石上,运用浮雕、圆雕、透雕、镂空等各种技法,表现远近、高低、上下不同层次的景物,实际上是运用立体和透视的艺术效果将中国画的意境表现出来。

山子雕是治玉技艺的最高水平,没有世代传承的经验和特殊工具,琢治巨型玉雕是根本不可能的,当时,只有扬州玉工能琢治山子雕。

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“大禹治水”就是一件山子雕。它高两米多,重达7吨,是用一块完整的新疆青玉雕琢而成的。有专家认为,清代玉器是我们古玉工艺上最后的一个高峰,其工艺技法集历代之大成,尤其是乾隆时期,我们称之为乾隆玉、或者乾隆工的这些乾隆时期的玉器,它的做工达到了历史的顶峰,工艺无所不思,而且无所不达极致。

回溯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,玉已经深深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当中。如今,玉更已为寻常百姓所拥有了,玉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已将其有过的政治、宗教色彩淡化了,但玉所包含的思想,所包含的道德等方面的特定意义依旧潜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